校董的聲音 - 徐啟明

(本文為筆者於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三日在心光學校校友會週年會員大會上的講話內容。)

各位校友:

 

這是歷史的時刻,因為我們的聲音首次進入校董會,並與其他持分者的聲音互相配合,為我們的學弟和學妹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學習環境。

 

一百一十七年來,心光學校的管理經歷幾番變動,最初是沒有管理委員會的,只是依照一些天主教和基督教差會的做法,遵從監督者或管理者的個人指令,不會向外公布詳細的文件。在我入讀的時候,心光已經根據《教育條例》接受政府資助,並成立校董會推行校政,時至今日更成立法團校董會,聽取不同持分者的聲音。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聖經·箴言》25章11節)這是說話的最高境界,不是我絕對可以做到的。儘管如此,不善詞另的我,會聽取大家的意見,也會從我以往認識的校董中,特別是從他們的聲音中學習當校董的必要條件,以發揮校友校董的功能。

 

 

記憶中,我只聽過一個外間校董的聲音。那是一位醫生,他每年為我們檢查身體一次。他在極短的時間內確認我們的心肺功能運作如常,叫我們張開嘴巴發出「枒」的一聲以觀察我們的氣管狀況,並閱讀宿舍保母為我們百多人量體高、磅體重的記錄,看我們的身體比去年長大了多少。每次週年體檢後,我們小孩子總是互相說出這位醫生檢查我們身體所須的秒數,諷刺他快如閃電的手法。多年過後,回想這事,我感受到這位醫生無私的奉獻,從他的聲音我知道什麼事付出。

 

除了這位醫生,歷屆院長也是校董會成員,他們的聲音都帶給我不同的回憶,這些回憶也令我學會當校董的寶貴特質。

 

我初入讀心光時的院長是一個德國人,我們叫祂施院長,他的德文名字是Wolfgang Stein。施院長用我們聽得懂的廣州話與我們說話,彼此之間很容易打成一片。他離開心光後,曾任國際視障人士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of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會長。我不知道他的教育理念,反而有一次他駕車帶我們到上水騎馬,使我終身難忘。每逢憶起這件往事,彷彿鼻子嗅到馬匹的氣味和平生第一次品嚐的肉絲炒麵。他的聲音教曉我「走入群眾」的重要性。

 

接替施院長的是馬院長。馬院長是英國人,他不肯說廣東話,縱使他曾學過。英文不好的我們,沒有翻譯在旁,很難與他溝通。我在學期間,曾目睹兩次學生對祂不滿的事件。第一次發生於一九七一年,那時校方想推行工業教育,以配合香港的工業發展。那年我就讀小六。由於工藝室還未落成,高我一班的學兄、學姐被迫多讀一年小六,美其名叫做小六進修班(PP6)。幸而,這個工業教育計畫沒有阻礙融合教育的推行,否則我現在是一個失業工人了。第二次學生的不滿是由差勁的飯菜引起的,我記得那時一星期三餐水蛋和一餐雞皮炒青瓜、豬什等,我認為當時最好的菜是香腸和荷包蛋。為了這件事,同學們張貼大字報,讓學校對面大廈的居民也看到。為此,我有兩位同班同學因尋釁滋事的罪名而離開心光,另覓學校升學。經此一役,校方容許成立學生會和合作社,還容許我們建議菜單。每逢記起馬院長的利物浦口音,我就領悟到「糾正錯誤」的魄力。

 

接替馬院長的是梁院長。提起梁院長,我就記得兩件與他有關的創新事物,一是點字字典管理程式(BDM),一是心光學校校友會,都是他一手促成的。惦記他之餘,我也領悟到「配合實際需要的創新精神」。

 

回到今天,這是歷史的時刻,因為我們的聲音首次進入校董會,並與其他持分者的聲音互相配合,為我們的學弟和學妹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學習環境。我相信現任院長和其他校董們都會傾聽我們的聲音,我也會哏他們攜手努力唱出《明天會更好》的進行曲,音符和歌詞是由「付出」、「走入群眾」、「糾正錯誤的魄力」加上「配合實際需要的創新精神」所譜成的。

在此,感謝大家讓我在未來兩年作為校友會與校董會的橋樑、協助校董會制定有利在校及外讀學生的政策及與其他持分者一起監察學校運作。沒有你們的聲音,我不可能做好當校董的角色。請你們經常給我提點。

多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