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我生命中的一條線,帶我結識新朋友,走到更遠的地方」,因先天早產而弱視的楊恩華,現在只有一般人5%的視力,近日他獲得華府甘迺迪中心表演藝術獎並上台獨奏,用音樂講述成長故事,成功使更多人認識二胡之美。
楊恩華生於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小學六年級視力下降明顯,和家人商討後決定學習一技之長,「傳統上有許多很有天賦的盲人二胡演奏家,包括創作《二泉映月》的阿炳,因此我也決定嘗試。」
失去視力對楊恩華是不小的打擊,曾經也很失落,但因為眼睛看不到,自己愈發有耐心,性格更沉穩,讀書更奮發,克服百般艱難後他仍保持樂觀,「二胡改變了我的態度,讓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覺得自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010年楊恩華參加第一屆「阿炳藝術節」並認識有「第二位阿炳」之稱的盲人二胡前輩甘柏林,「二胡就像我生命中的一條線,將我和不同的人聯絡在一起,帶我結識新朋友,走到更遠的地方,不斷增加我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楊恩華2014年移居香港,初到香港時不太適應,廣東話不熟,對未來也很迷茫,「某天在路上通過賣二胡的商人認識了盲校,他的二胡技藝在盲校得到賞識,後來參加了比賽,獲得香港展能藝術會的幫助,從而更堅定的追求音樂夢想,並拿到獎學金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交流學習。
楊恩華說,香港對殘障人士的教育很完善,但盲人競爭力有限,畢業後仍會處處碰壁,所以他到香港不久就決定走音樂道路,「我雖然看不到,但演奏表現不會比別人差」,在香港盲校學習後,他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2021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目前攻讀音樂表演和二胡,未來計畫從事音樂教學、演奏和創作。
楊恩華近日在甘迺迪中心年度「VSA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VSA International Young Soloists Competition)中獲獎,並在慶祝典禮上獨奏《戰馬奔騰》和《二泉映月》兩首二胡經典曲目,向國際觀眾介紹中國傳統音樂,並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盼望激發更多盲人藝術家來學習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
甘迺迪中心無障礙服務主任席格爾(Betty Siegel)表示,「VSA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已舉行38年,為14至25歲的殘障藝術人士提供交流和表演平台,「今年非常特別的請到楊恩華帶來二胡演奏,給舞台增添中國傳統的音樂元素。」
楊恩華說,《戰馬奔騰》表達對艱難的抗爭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二泉映月》比較悲傷、感慨,「對殘障人士來說,人生的苦多於甜。」而這首曲目也正是盲人前輩創作,「我希望能將其傳承,未來創作屬於我的作品,並讓更多人演奏及喜愛二胡音樂。」
「用音樂講述故事不分國籍,很多人都能欣賞並感受」,楊恩華對音樂的核心理解是「音樂可以表達我在當下時空的思想」,而二胡的聲音也極為獨特,旋律性很強,音色感人,「很多外國人初次聽到二胡聲會覺得像人在說話,因為聲音很有磁性,在與眾多樂器合奏時也顯得很柔軟,能深入人心。」
楊恩華首次來美就登上甘迺迪中心的舞台,他感受到美國的音樂環境非常廣闊、自由和包容,「二胡要想國際化,必須打破框架,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甚至懂得我們所說的意境,了解二胡音樂的精髓。」
雖然在許多人眼中,楊恩華這樣的盲人可能生活和工作上面臨諸多挑戰,但他在音樂道路上仍一步一腳印,心懷感恩無畏前行。
來源︰世界日報
日期︰2022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