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體育運動

盲人足球

盲人足球是殘運會的項目之一。場地比正式足球比賽場地小,四周以圍板環繞。每場正式的比賽都是有5位隊員,當中有正副共兩名門將。除了門將之外,其餘的4名隊員都要上眼罩和頭罩,門將可以為健視人士。盲人足球內設有鈴鐺以聲音讓球員知道球的位置。比賽時間為分上下半場面,每場25分鐘,上半場的休息時間是10分鐘。門將可以以言語指導己隊的球員。

盲人門球

盲人門球起源於1946年的奧地利,是一項失明人士的球類運動,為恢復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回來的視力受損退伍軍人而設計的。於1976年在多倫多舉行的殘奧會中,盲人門球成為表演項目其後成為殘奧會比賽項目。
一場盲人門球比賽由兩隊對賽,分為上、下半場,每場12分鐘,運動員需要戴上紗布眼罩及遮光眼鏡,運動員需要借球發出的聲音感覺球的來勢和方向。比賽過程中運動員要把門球滾到對面的球門,而對手則用自己的身體阻擋門球入門。球內的鈴聲幫定向運動員方位,亦指示了球的方向。因此當比球賽進行時,在場所有觀眾及工作人員需要完全安靜,才可讓運動員對球門作出反應。

地壺球

地壺球是由冰壺演變而來,運動進行期間不會與其他運動員有任何的身體接觸,是一項溫和的團隊運動。地壺球的運動場地與冰壺不同,不局限於冰地上進行,地壺球可以在一般學校室內場地進行。地壺球賽道長9.7米X1.6米,一組冰壺有共12個壺,分紅、黃兩種顏色。每隊會有6個冰壺。而為加強視障學生識別地壺及認知比賽的情況,體育科老師加設了發聲的鈴鐺於壺上。每壺重1.2公斤。由於比賽規則跟冰壺類似,因此練習地壺球是學習冰壺的踏腳石。

盲人乒乓球

盲人乒乓球是視障人士特色的體育運動之一。這項運動不需要太大的場所,只要能容納一個標準的乒乓球球檯,最少兩個人就可以愉快地進行,即便是初次接觸也仍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要領,享受比賽的樂趣。

盲人乒乓球與普通的乒乓球不同,是用球拍擊打一種可發出聲音的專用乒乓球在檯面上滾動,進行比賽。

在對方擊打過來的球進入接發球區且未碰到自己的邊框之前,要將球擊回, 
若對方的球碰到自己的邊框或是飛出檯面時,則一回合的比賽結束。